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抗血小板葯物簡介

簡單分成Aspirin和非aspirin兩類!

先說Aspirin,Aspirin其實是Bayer的商品名,化學成份為acetylsalicilic acid專利在1918到期,適逢西班牙流感全世界大流行!被大量用於退燒解熱!它的前身是salicylic acid是柳樹皮中之成份!埃及人3000年前就使用它,Hipocrates在西元前360-400年也提及!
Aspirin的作用機轉在1950後才明白!它抑制COX酶,讓血小板減少合成thromboxane A,即減少血小板的被活化!減少血管的收縮!
劑量在75-325mg時只選擇性抑制COX1,若325mg以上則連COX2也抑制,而具抗發炎效果!但此劑量在臨床不用因胃腸出血機率增!
但臨床Aspirin使用的強烈指証是在:
ACS,
急性中風,
次發性防止心血管病!
及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而無法使用抗凝劑時!
中等強度指証是用在心血管病的初級預防!需計算10年心血管病危險級數!尤其高血壓糖尿病在無心血管病前提下,以前是建議使用,但2015後根據實證爭議不少!
至於說吃Aspirin5年以上對某些癌症有預防效果,主要是結腸腺瘤及拮直腸癌!但美國癌症學會並不建議如此使用!
非aspirin類就有
P2Y12 ADP受器抑制劑!
GP 2b3a 抑制劑!
PDE5抑制劑,
PDE3抑制劑!
P2Y12 ADP受器抑制劑
ticagrelor非thienopyridine,而是adenosine analogue,是活性藥,無需經肝之生物轉化,故無藥物交叉作用,起效快1-2小時!因和P2Y12R是"可逆性"結合,故半衰期較短約12小時!所以要Bid吃!它為口服,在ACS效果比Plavix好,出血也沒比plavix多!
Plavix是prodrug吃下胃腸道,只剩15%進入肝,經兩道生物轉化才具活性!這樣自然藥物交叉作用多!而且它起效慢,需用loadind dose300mg,才可在90分起效!
prasugrel是第三代thienopyridine,但也需經肝生物轉化!它在有顱內出血史,中風史,年老超75,體中不足60公斤禁忌使用!
p2Y12 ADP受器抑制劑在臨床的使用:發生ACS時,要和aspirin,statin,ACEI,Beta blocker,anticoagulantㄧ起使用!
若要做PCI,優先用ticargrelol,做溶栓使用clopidogrel,都不做的也是用clopidogrel.
GP 2b3a 抑制劑
假如準備做PCI但仍未放進去時,病人胸痛不止,則是使用GP2b3a抑制劑的時機!這類藥物要使用靜脈點滴注射!有abciximab此為人鼠單株抗體的Fab部分!另外非抗體劑型的有tirofiban,eptifibatide.
PDE5抑制劑
再來談談美國罕用的dipyridamole(persantin),其作用為抑制PDE5為主,抑制PDE3爲輔,使得血小板內的c-AMP,c-GMP濃度增,而對外來ADP的刺激活化不反應.抑制紅血球回收血液中adenosine,使血漿中較多adenosine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也有對抗自由基減少對COX的抑制,讓內皮細胞合成較多PGI2,抑制血小板活化,讓血管擴張!而且對冠狀動脈有擴張作用,所以有persantin stress test...但persantin在臨床唯一有實證之指證是用在次級預防腦中風,效果和單用plavix同要和小量aspirin和用,商品名:Aggrenox.
Selective PDE3抑制劑
cilostazol是selective PDE3抑制劑,使C-AMP濃度增,抑制血小板活化,使血管擴張!臨床應用在周邊血管疾病,需4週才起作用!禁忌是CHF,在亞洲族群可用於次級中風預防!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C肝治療現狀2014

C肝全世界1.7億!亞太地區1億(中國4000萬,東南亞3500萬)非洲4000萬!東歐1000萬!歐洲500萬,美400萬,日本200萬!台韓各約40萬!
C肝為可治癒疾病!中日韓台的病毒基因型一半是1b,2a約佔四成!1基因型治療較困難!
C肝治療主要是干擾素加雷巴林ribavirin,最近美國發表Boceprevir,Telaprevir兩病毒蛋白酶抑制劑,只是用來加強干擾素的作用!不是取代干擾素!
只要肝功能異常,anti HCV抗體存在,HCV RNA病毒存在,就可給予治療!
療程的長短是視病毒量減少的情況而決定!
目前是定在治療後4週,12週,24週作病毒量測量!
在4週病毒就低於50,叫快速病毒反應rapid viral response!這種只需治療半年!
12週時病毒量減100倍時,叫早期病毒反應early!假如此時病毒量小於50,也就是說測不到!就繼續治療48週!
若病毒雖減100倍,但還是超過50,測得到!就要再看24週時病毒在否?
仍有:停止治療!
沒有了:治72週!
治療12週病毒未降百倍?就別再治了!
治療C肝在台人的SVR(治療完6個月後也沒病毒蹤跡)近7成!遠比白人的4成好!所以歐美研究病毒蛋白酶抑制劑,看加上來3合1用,結果是SVR多2成!在台人是否有此效用?未知!因研究參與全在歐美!
干擾素的副作用就是「人西累累」,如感冒般!
雷巴林會造成畸胎,患者不可懷孕!會溶血性貧血!
最近美國發表Boceprevir,Telaprevir兩病毒蛋白酶抑制劑,只是用來加強干擾素的作用!不是取代干擾素!血液學副作用多!一天三回!藥物交叉作用多!只對第一基因型有效!看來不是太理想!
現在在三期臨床研究有NS5A,NS5B的抑制劑,嘗試各組合及和舊ribavirin比較,因很多人是無法使用干擾素的!而且適用範圍較廣,2.3型,甚至456都可用!目前效果顯示是2合1,在基因1型9成達SVR,2,3型也很不錯!且療程可縮短至12-16週!這些藥只要一天吃一顆!藥物交叉作用少!看來是很有前景!但不知價位如何?!就拭目以待嘍......

B型肝炎治療現況2014

B肝台灣240萬人!盛行率超過人口8%,故屬高盛行區,亞太地區是B肝高發區(有2.2億多病例,東南亞,中國各有1億),(歐洲,日本,美國各有100多萬)美國有125萬,不到人口2%,為低盛行率區!
現今治療有三大指引:亞太肝病學會APASL,歐洲肝病學會EASL,美洲肝病學會AASLD!(健保規定是跟不上世界潮流,且無學理根據)!
治療:
藥物都是從美國來,是研究治療HIV感染時的附帶發現!
B肝感染:慢性,硬化,肝癌!是我們治療重點!

根據現行三大指引,那些慢性B肝是需治療,那些暫無需治療但要持續追蹤直到合乎治療條件!

先看"硬化"(超音波有肝脾腫大,內視鏡檢有靜脈曲張於食道或胃)的有無!
有硬化再看「失代償」(bilirubin大於2,prothrombin超過3秒)出現否?失代償只可吃抗病毒藥,禁用干擾素!療程至少三年!
無失代償時,要看病毒DNA是否超過2千,才治療!治療可抗病毒藥三年,也可選擇干擾素一年!


無硬化者:
看肝功能的"ALT(SGPT)"有無超過2倍!

沒超過2倍:不治療!
超過2倍但不到5倍:
         e陽者:"DNA"要2萬以上,才可治療!
         e陰者:"DNA"要2千以上,可治療!
超過5倍:治療!

治療方式:

抗病毒藥(合乎指引條件都可吃)!
     
抗病毒藥:貝樂克Entecavir,惠立妥Tenofovir!優先考慮!因很少出現「抗藥性」(吃藥中病毒量從最低回升10倍),小於1%!其它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喜必福telbivudine!

干擾素:( 肝功能失代償者不能使用干擾素治療!)台灣只有Pegasys.療程原則是一年!

癌症化療,器官移植,生物製劑,類固醇使用者!
在進行前應預防性治療B肝!療程前1週開始投抗病毒藥!療程結束(化療後再6個月)(其餘再1年)!否則易出現猛爆性肝炎!
使用生物製劑,如anti TNF,anti CD20,要加驗anti HBc antibody,即使有S抗體,也常會抗體消,S抗原陽轉!引發肝炎!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分類已用和預後相關的基因染色體異常取代以前的形態學FAB分類!

一旦診斷leukemia,首要分類出是源自骨髓細胞還是淋巴球,因治療方案不同!
若是骨髓性則要先看形態上是否屬M3(promyelocytic),因此型是分化不良,用A酸加低劑量化療效果顯著!即使復發再用砷治療,仍是療效好!都超8成!

若預測化療效差,應及早規劃進行骨髓移植!



分化基因突變:
           AML1/RUNX1,CEBPA,NPM1,AML1-ETO,
                   CBFb-MYH11,PML-RARa
           
增生基因突變:
                       FLT3-ITD,RAS,JAK2

評估骨髓性白血病包括兩部分:臨床:年紀大,活動力,是因血液病,放射線,藥物所引起的白血病!
療效差的基因,染色體突變,小分子RNA的有無!
 
用染色體核型karyotype,根據療效分成:好,中,不良三類!
治療反應佳的核型,是9成緩解,五年仍活三分之二,第一年存活有8成,有三分之一會復發,此類以化療為主!16%病人屬此類!

化療反應不良組,佔病例25%,緩解6成,四分之三會復發!五年存活只14%!第一年存活也只2成!此組若能進行骨髓移植,第一年7成活著!五年後也有45%!復發率也大減!

急性白血病6成有染色體突變,四成染色體是正常,這些人的基因突變情況就決定治療之預後!
好的基因型第一年存活6成,五年也有4成!
差的基因型第一年存活只15%,需骨髓移植才可升至57%!
第五年存活原只5%,需骨髓移植才可升至33%!復發減少!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佔所有成人白血病的15%!
西方人發病多在60-70歲!臺灣人則是約早十歲發病!
1960就知道在CML病人都有一特別染色體之存在!費城!
1970才知費城染色體是因第9染色體的Abelson基因和第22染色體的BCR基因接在一起,使得Tyrosine kinase過度活化,造成骨髓細胞不斷增殖!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臨床分為三個期:
意外抽血發現白血球數目很多的慢性期,此時無論骨髓裡或周邊的白血球都是較成熟為主,芽細胞blasts少,臨床無症狀!
當骨髓裡白血球細胞增殖至失控,數目增加快,導致脾腫大,Blasts增加!這叫加速期!
當Blasts多到超過2成以上,且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淋巴腫大,骨髓外腫瘤!就是進入Blast crisis,此時治療困難!臨床表現似AML.

治療的演進:
                 1950-70用Busulfan,5年存活只4成!用hydroxyurea 4成5                                      
                  1980用干擾素,5年存活上升至6成!
                 1990異體幹細胞移植,5年存活達7成!
                 2000年的imatinib 的標靶治療,5年存活達9成!

第一代的TKI,imatinib在慢性期的CML就有5%一開始就沒效!治療過程還有15-20%會因腫瘤突變而變無效!
所以有後續2⃣️代TKI的出現!第12個月時的CCyR可從7成或7.5成到8成!
MMR百分比可達5成!
治療目標:
3個月達到血液反應!(WBC降至1萬,血小板不超45萬,貧血改善,無脾腫大,異常細胞)
12個月達到細胞基因反應!(Ph染色體消失,仍有35%以下,以上)
18個月達到分子反應!(ABL-BCR基因用RT-PCR測不到,或減4.5個log,3個log.)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糖尿病

糖尿病

流行病學:
台灣地區糖尿病的"盛行率"逐年上升 ,目 前約為 人口的6〜7% ,(超過3%小於10%,屬於中等盛行率區),而在 40 歲以下以及 80 歲以上的族 群其增加的幅度比其他年齡層顯著 !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無論男女或各年齡層,近來盛行率皆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率的增加是主因。
95%是T2DM,只5%為T1DM!
T1DM盛行率在赤道區最低,緯度越高,人口中越多!
北歐:每10萬人中57
薩丁尼亞:每10萬人中30幾!
臺灣:每10萬人中只1人!(Pacific rim 的中,日,韓都屬低盛行區)
T2DM盛行於太平洋島國,中東!
T2DM則是在開發中地區增加最快!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
會引 發"大血管病變":冠狀動脈 疾病,缺血性腦梗塞,周邊血管疾病。
小血管病變 :視網膜病變 ,腎病變,神經病變。

糖尿 病患者最常見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糖尿 病患者會比正常族群增加 2 到 4 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糖尿病等同已發生過心肌梗塞一次)有研究發現 ,有糖尿 病但沒有過去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病史 的病人 ,未來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 ,並 不小於先前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病史 的非糖尿病的病人 ,特別是在女性方面 。

DCCT/ DEIT研究證實,經由嚴格血糖控制對於T1DM第1型糖尿病可以減少 小血管病變的進展並且有持久效果 (legacy effect,metabolic memory)!

英國的 UKPDS 研究,日 本的 Kumamoto 研究也 證實對T2DM第2型糖尿病嚴格血糖控制可以減少 小血管病變的進展並且有持久效果,稱之為“延 續效應”(legacy effect),亦即所謂代謝記憶 (metabolic memory)的效應。

在大血管病變方 面,嚴格血糖控制,經由DCCT/DEIT後續研 究顯示在"第1型糖尿病T1DM"可以"顯著減少心血管事 件並具有“延續效應”!

第2型糖尿 T2DM病方面 ,UKPDS 早期1970s研究雖顯示"不能"顯著減少 大血管病變 ,但"後續"追蹤,就顯示較佳 的血糖控制"也有減少"心血管事件,心肌 梗塞的效果,約減15%.

但是隨後的ACCORD, ADVANCE, 以 及VADT研究卻顯示過度嚴格血糖控制並"不能"顯著 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 !反而可能因為嚴格血糖控制造成低血糖 ,而導致死亡率的增加 !

糖尿病的監控:
AC,PC,HbA1C,眼底,microalbumin,eGFR.

HbA1c 提供了三個月平均血糖值的估計 ,
每增加1%的HbA1c會加18%的心血管事件風險!
每減少1%的HbA1c會減少14%的心肌梗 塞 !
                                           21% 的糖尿病死亡!
                                          37% 的小血管併發症!
但 HbA1c 正常並不能完全排除糖尿 病或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

加拿大Countiho的整 合分析1966-93年間,20個研究納入95783名非糖尿病者,其中死於心血管病的3704人,得出結論:只要Ac,Pc高,就越易心血管病!,
AC與PC血糖值 ,都是發生心血管風 險的危險因子 !(Coutinho M, Gerstein HC, Wang Y, Yusuf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ucose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published data from 20 studies of 95,783 individuals followed for 12.4 years. Diabetes Care 1999; 22: 233-40.)

問題:倒底AC還是PC對心血管病發生影響力較大?

自1997後有三大研究:比較空腹,飯後血糖對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死於心血管病,全因死亡的影響!

歐洲的 DECODE 研究(10研究,2.2萬人)!
亞洲的DECODA研究(3日本,2印度,6800人)!

==>PC 越 高 ,死亡率越高 ,
      PC比AC血糖值更能預測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

日本的 Funagata 糖尿病研 究顯示 ,IGT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 的風險較高 ,但空腹血糖值正常或偏高族群則 相當 ;

美國BLSA研究,1,200人!AC加PC比單做AC更能判斷預後!

臺灣的金山社區心臟血管疾病追蹤研究 則顯示AC和PC 2 小時血糖值 ,均與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相關且預 測能力差不多 !
==>結論是PC血糖是獨立預測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的因素!且優於AC!

問題:飯後血糖高是發生什麼變化?而易導致心血管病!
飯後高血糖的病理,生理變化,損害血管内皮,促進動脈粥狀硬化,發生心血管事件!
1,飯後血液偏向容易凝集,形成血栓:factor 7,prothrombin,thrombin變多,血小板易聚,
2,促黏的ICAM-1增加,使單核白血球易黏附且近入血管内皮,此為動脈粥狀硬化啟動重要的一步驟!
3,促炎因子的IL-6,IL-18,CRP,TNF-@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重要的一步驟!
4,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多!
5,血管内皮功能出現障礙!失去在受到刺激後,血管放鬆,血流增加的應變能力!

那衍生的問題是:
1,降低飯後血糖是否能減少心血管病?
2,降低飯後血糖是否能減少頸動脈内皮内層厚度?
3,降低飯後血糖是否能降低促炎因子IL-6,CRP?而減少粥狀動脈硬化,進而減少心血管事件!
4,降低飯後血糖是否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減少粥狀動脈硬化,進而減少心血管事件!
5,降低飯後血糖是否能降低NFkB,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減少粥狀動脈硬化,進而減少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病是屬粥狀動脈硬化atherosclerosis,,那研究可以用心血管事件當終點,也可用頸動物内膜中層厚度(CIMT)為終點做為比較!

綜合上述資料 ,不論是 HbA1c 、 空腹血糖值、葡萄糖耐受試驗 2 小時血糖值或餐 後高血糖 ,臨床上都能用來評估糖尿病患者的 心血管疾病風險 。
糖尿病藥物治療目的主要是希望能降低冠狀動 脈疾病的致死率或是罹病率 。若糖尿病病人以 飲食控制及運動仍無法有效的控制血糖時 ,應 早日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美 國 糖 尿 病 協 會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以及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在 2012 年 提出第二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共同聲明 :
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式 (A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著重個別化的治療 (individualization of treatment);
對大多數的糖尿病病人:
控 制 HbA1c < 7%,(美國訂6.5%)(正常人是<5.6%)
空腹血糖值 < 130 mg/dl,(正常人是<100)
餐 後血糖值 < 180 mg/dl 即可;(正常人<140)

較年輕、糖尿 病罹病時間短或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若沒 有低血糖或其他副作用,則可嚴格控制 HbA1c 為 6.0-6.5%;

有嚴重低血糖病史、高齡、嚴重 併發症、積極控制仍血糖控制不佳 ( 使用多重降 血糖藥物及胰島素 ) 或多重慢性疾病族群,則寬 容控制 HbA1c 為 7.5-8.0% 或稍高 。
由於 HbA1c 降到 6.5% 只對小血管病變有幫忙 ,對大血管病變的降低有限!(為何訂6.5?是從Pima流病調查發現>6.5%HbA1C後,併發症大增)。

一 、磺醯尿素類 (Sulfonylurea) :
Sulfonylurea 以 及 meglitinide 等胰島素分泌促進劑 (insulin secretagogue) 類 型的口服降血糖藥,會引起低血糖及體重增加 是其缺點!
使用超過60年!(1947)(用磺胺治傷寒時病人出現低血糖而意外發現)
約可降HbA1c:1.5左右!
服用超過5年,效果會衰退!
市面製劑用法每一顆都相同力價!(1顆換1顆!即使不知藥名)
其受器SUR這幾年才發現!
只有有限的研究顯示降血糖藥物能降冠狀動脈疾病 !

最經典的研究是英國的 UKPDS 研究 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 使用磺醯尿素類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嚴格控制 血糖,相對於飲食控制,在長期追蹤10年之 後 ,發現可顯著降低 12% 糖尿病相關併發症以 及小血管病變 ,但在大血管病變方面的改善卻 沒達到顯著水準 .

丹麥的回溯性研究 發現 ,因為心肌梗塞住院但未接PCI治療的T2DM患者 ,除了Gliclazide以外的SU都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 .只服用 Metformin不會!

加拿 大的回溯性研究發現 ,增加第一代SU或 Glyburide 劑量後 ,心血管事件相關的死 亡會增加,但Metformin劑量增加並不會。

 ADVANCE 研究(探討SU)與
 ORIGIN 研究( 探討insulin)都顯示"無法降低大血管病變 .
在 ADVANCE 研 究中 ,針對T2DM的臨床試驗 ,使 用Gliclazide併用其他降血糖藥物,嚴控血 糖使 HbA1c 降到 6.5% ,追蹤 5 年後 ,相對 於一般控制 ( 平均 HbA1c7.3%) ,並"不能"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 、心因性死亡率以及總死亡 率 ,但卻"增加"了"低血糖"!

二 、雙胍類 (Biguanides):1957發明,歐洲早在用,1995美FDA才過!
目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藥物,單 一治療平均約可降低1%的糖化血紅素;除了 metformin 降低糖化血紅素效果比較優 ( 比其他 口服藥約低 0.4%),其他每一種口服降血糖藥的 治療效果並無顯著差異 。
在所有口服降血糖藥 物中,metformin 同時還有減輕體重及保護心臟 血管的優點,加上不會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 單一藥物治療時常被建議第一線使用於第二型 糖尿病患者的治療。
然而metformin並非沒有 缺點。首先,約9.6%的患者在服用metformin 時有嚴重腹瀉的問題;
其次,腎功能不全的 患者服用metformin,會增加乳酸中毒 (lactic acidosis) 的 風 險 !
無啥大副作用,便宜!單用不會低血糖!

UKPDS 研究顯示 ,對於過胖的T2DM患者 ,服用 Metformin 追蹤 10.7 年後 ,
和飲食控制比較:
可以顯著減少 32% 的糖 尿病相關病變、
               減少42% 的糖尿病相關死亡!
               減少36% 的總死亡率!
Metformin比SU,insulin:
可 以顯著減少糖尿病相關病變 、
                減少糖尿病相關死亡 ,
                減少中風
當SU類與 Metformin 併 用治療時 :
             " 不增加"糖尿病相關死亡風險

BG便宜又有效 ,不增加體重無低 血糖發生!
,故臨床治療指引都推薦 其為糖尿病藥物的首選。
Metformin可能會引起乳酸酸中毒 !
Metformin 應該避免使用於心臟衰竭 、
                                           腎功 能不全 、
                                           肝功能異常 、
                                           代謝性酸中毒和
                                           急性疾 病 !

三 、Meglitinides 類
 repaglinide (Rovonorm)及 nateglinide (starlix)
目前沒有Meglitinides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證據。
丹麥的回溯性研究顯示:
gliclazide 及repaglinide用於治療T2DM時 :
無論過去有無心肌梗塞 ,都不會增加總死亡率 、心因性死亡率或主 要心血管事件

四 、Thiazolidinedione (TZD)

Glitazone類藥物雖不會造成低血 糖,對於腎臟機能也有保護效果,卻可能引起 體重增加、心臟機能衰竭及骨質密度減少!
新 一 代 藥 物 中 Thiazolidinedione (TZD) 在心血管疾病的角色最受爭議。
Avandia!
Dr. Nissen 在 2007 年 針 對 Rosiglitazone 所 做 的 整 合分析,顯示其會顯著增加 43% 的心肌梗塞 以及 64% 的心因性死亡風險 。

Dr. Mannucci 在 2010 年分析 164 個臨床試驗後的整合分析 發現,Rosiglitazone 會顯著減少 10% 的總死亡 率、不顯著減少 6% 的心血管死亡率、不顯著 增加 14% 的心肌梗塞和顯著增加 69% 的心臟 衰竭 。

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在 2010 年的 Rosiglitazone Cardiovascular Safety Meta-Analysis 中 顯 示Rosiglitazone 會顯著增加 80% 的心肌梗塞和 50% 的心血管死亡率 35.

Dr. Nissen 在 2010 年更新 整合分析後顯示,Rosiglitazone 會顯著增加 28% 的心肌梗塞,但不會顯著增加心血管死亡率或總死亡率。

因為上述的整合分析並沒有一致性 的結論,造成 Rosiglitazone 在 2010 年自歐洲下 架,但在美國以及部分國家的臨床適應症被限制 的情形。

(Actos)Pioglitazone 的安全性,!

在 2005 年發表的 PROACTIVE 研究,是一個 專門用來評估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率的前瞻性 臨床試驗,顯示 Pioglitazone 能顯著減少過去有 心血管病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16% 的血管病 變,且不會增加整體死亡及事件率。
 2007 年 發表的 PROACTIVE 次分析顯示 對於有心 肌梗塞病史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Pioglitazone 可以顯著減少 28% 的心肌梗塞、37% 的急性冠 心症以及 19% 的大血管併發症,但也顯著增加 41% 的心衰竭住院,不過致死的心衰竭比率則與 安慰劑相當。

在 2007 年 Dr. Lincoff 的整合分析 中,Pioglitazone 可以顯著下降 8% 至 20% 的主 要心血管事件,但也顯著提高了 41% 的心衰竭 危險 .

在 2008 年 Dr. Mannucci 發表的整合分 析中,當排除了 PROACTIVE 研究之後顯示, Pioglitazone 可以顯著下降 70% 的總死亡率,但 不顯著增加了 38% 的非致死心衰竭 .
因為 具有一致性,Pioglitazone 目前仍可適用於糖尿 病治療。
其實 Thiazolidinedione 類的藥物都會增 加心衰竭的危險,因此臨床使用於心衰竭是絕對禁忌症,也因為 Thiazolidinedione 類衍 生物的事件,目前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對最近新 上市的糖尿病藥物,都要求須有心血管疾病危險 性評估的縱向性研究。

五、阿爾發葡萄糖苷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包括 acarbose 、miglitol 和 voglibose 。

Acarbose

藥理性質
Acarbose是微生物(Actinoplanes utahensis)在 進行大麥穀類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寡糖 (oligosaccharide),其可逆性地競爭抑制人體小腸 刷狀緣細胞中消化酵素(α-amylase與 α-glucosidases)的特殊作用,可減緩碳水化合物 之消化,進而延緩葡萄糖之吸收,使糖尿病患者 的餐後高血糖及餐後高胰島素血症得以緩解。(glucose從前腸收變成後腸吸收!)
Acarbose的人體吸收率約只有2%。腸道細菌
與相關酵素(α-amylase及β-amylase)可對
acarbose進行代謝與水解作用,而產生至少13種以
上不同之代謝產物。其中一水解acarbose產生的compound-II代謝物,仍然具有抑制α-glucosidases 之活性。

藥物動力學
在六個健康人體口服acarbose (200~300mg) 的試驗中,約有1.7%的藥物劑量以原型藥物型式排泄於尿中,但改以靜脈注射投與acarbose 時,在48小時內有89%的藥物劑量,於尿液檢體中測得原型 acarbose!比較此藥口服與注 射之吸收,acarbose的人體口服吸收率很低!
但如以放射性14C標記的acarbose (200mg)再 次進行口服試驗,竟發現有將近35%的標記劑量 被吸收進入人體,但其中只有1.7%是以原型acarbose進入體循環中;所以這表示有 "相關代謝物"也被人體吸收。
Acarbose之藥物吸收 約於1小時後達到最高血中濃度,
代謝產物吸收,約於14~24 小時才達到最高血中濃度。
而這種延遲吸收現象可反映出腸道細菌與相關
酵素(α-amylase及β-amylase)對原型藥物的 代謝與水解作用。
Acarbose至少有13種以上不同之代謝產物可 "進入人體"約為口服標記藥物量的34%,並且幾 乎全部經由腎臟排除體外。在尿液檢體中出現 的諸多代謝產物中,其中的compound-II代謝物, 仍然具有抑制α-glucosidases之活性,其所佔之 比例加上出現於尿液中的原型acarbose部分,共 約為原攝入標記藥物量的2%。
回顧上述文獻可知,以尿液中原型藥物出 現的角度,去評估acarbose在健康人體之吸收率 只有1.7%,但如同時考慮進入人體的代謝產物 部分,則有將近35%的藥物劑量被吸收進入人體, 並且其清除的場所皆發生在腎臟。
Acarbose本身被列為致急性肝毒性之藥物, 雖然目前並無腎功能不全病患服用acarbose引發 肝毒性之臨床試驗資料或病例報告,但 Charpentier等人提出合理懷疑腎功能不全引發的 acarbose蓄積,在特定狀況下可能增加嚴重肝功 能異常的不良醫療風險.故腎功能不佳又潛藏 嚴重肝功能異常危機的糖尿病族群,在應用此 藥品的同時,應合理性地評估藥物於人體蓄積 的問題。針對必需使用acarbose之此類特殊族群, 應考慮採取降低藥品劑量及定期肝功能監測之 必要措施。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在近端小腸抑 制澱粉和雙醣類的分解 ,進而延緩其吸收 ,可 降低餐後高血糖 ,但降血糖的效果不如SU和BG ,只可降HbA1c:0.5左右!不會發生低血糖 , 會有脹氣或腹瀉等副作用。

 2003 STOP-NIDDM 研 究 中, 使 用 acarbose 來治療IGT,相較於安慰劑 , 降餐後血糖,降低 53% 的主要心血 管事件風險 ,其中主要是來自於減少MI 。
在 2004 年針對T2DM病患 的一篇整合分析中,從7個臨床隨機試驗的 資料顯示 ,相較於安慰劑 ,使用 acarbose 可以 顯著減少 64% MI以及 35% CVD。

然而 在1999年UKPDS對 於acarbose的 前 瞻性研究 ,
及在 2005 年一篇關於單獨使用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的整合分析中 ,對於T2DM病患 ,並"沒有證據"顯示對罹病率或 致死率有影響。
總括來說,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對於心血管的臨床預後"尚無一致性"的 結論 ,需要更多資料來佐證 。

六、DPP-4 抑 制 劑 (Dipeptidyl Peptidase-IV Inhibitors) 與第 1 型類昇糖素胜肽 (Glucagon- like peptide-1 analogues, GLP-1 )

DPP-4抑制劑比較不會有腹瀉的副作用、比較 不會造成低血糖的危險,也比較不會引起體 重增加,適用於無法使用 metformin 及 sulfonylurea/meglitinide,以及對於 TZD有禁 忌症的體重過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作為單獨使用的第一線的口服降血糖藥物。

人體內最主要的腸泌素 (incretin)—昇糖素類似胜肽 (glucagon-like peptide 1,簡稱 GLP-1),是由遠端迴腸 (distal ileum) 及部分大腸 (colon) L細胞所分泌的腸道荷爾蒙。食物會刺激 GLP-1由腸道分泌,進而根據血中葡萄糖濃度的上升程度,
促進胰臟貝它細胞 (β cells) 之胰 島素 (insulin) 分泌,
抑制胰臟阿爾發細胞(α cells) 之昇糖素 (glucagon) 的分泌,以調節降低 血中葡萄糖濃度。由於 GLP-1 的作用依賴血中葡萄糖濃度而定,因此很少會引起低血糖的副 作用。GLP-1也會抑制胃部的排空 (gastric emptying),並且促使下視丘產生飽足感 (satiety sensation),造成抑制食慾及控制體重的效果。
內生性的 GLP-1 在人體會立刻被雙胜肽胜肽酶 -4 (dipeptidyl peptidase 4) 分解,轉變為不具生 物學活性的代謝產物。
利用腸泌素incretin治療糖尿病,目前有兩種方式可以提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體內的腸泌素作用 (incretin action):其一為施打不會被DPP-4所分解的腸泌素類似物 (incretin mimetics);
其二為口服小分子的DPP-4抑制劑 (DPP-4 inhibitor)。

在正常人,當我們吃了含醣的食物之後,會經由腸子吸收使血糖升高,因而 促使胰島的β細胞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升糖素(glucagons)的分泌。
最新的研究 指出,食物還會促進腸胃道分泌 incretins,包括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與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這兩種 incretins 可以促進胰 島素的分泌,抑制升糖素的過度分泌,也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而在糖尿病人,他 們血中的 GLP-1 濃度比健康人低,GIP 的作用也比健康人不好。在臨床試驗中, 對糖尿病人靜脈注射 GLP-1 後,可顯著的增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的分泌 並且降低血糖。然而,人類血中的 incretins 在幾分鐘內就會被 DPP 4 這個酵素所 分解,因此必須用靜脈持續灌注的方式使用,實務上並不方便,也不容易普及化。 針對這個問題,有藥廠研發出人類 GLP-1 的類似物,可延緩被 DPP 4 分解的時 間,因而可以皮下注射方式施打,GLP-1 的類似物,除了可以控制糖尿病人的血 糖外,並可減輕體重,副作用是會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另一方面,也有藥廠研發 出 DPP 4 的抑制劑,藉以延長體內 incretins 的作用時間,這個藥物是口服,使用 上比 GLP-1 類似物方便,但是並無法減輕體重。此外,由於 DPP 4 也在免疫細 胞上有表現,服用後可能會使鼻咽炎與泌尿道感染的機會稍微增加。
這兩類都是近期研發的降血糖藥物 。
單獨使用 GLP-1 類並不會發失低血糖的危險而 且會減少體重 ,但可能會有腸胃道的症狀 ,不 過通常是發生在使用初期且後來症狀會緩解 .

GLP-1 類似物在 2005 年被首度引進及使用 於人體,DPP-4抑制劑則在2006年上市。到目 前為止,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的確有顯 著改善血糖的效果。以基礎值約 8.0% 的糖化血 紅素來說,GLP-1 類似物平均可以減少糖化血 紅素 1.5%,而 DPP-4 抑制劑則可以減少糖化血 紅素約 0.8%。
愈高的基礎糖化血紅素,似乎伴 隨較多的糖化血紅素下降程度。由於 GLP-1 刺 激餐後胰島素分泌及抑制餐後昇糖素分泌的能 力,具有仰賴血中葡萄糖濃度而改變的特性, 因此單獨使用時幾乎不會引起低血糖的副作 用。
對於肥胖及體重過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GLP-1類似物有減輕體重的好處,DPP-4抑制 劑則至少不會造成體重增加。這些優點,使得 DPP-4 抑制劑或 GLP-1 類似物在第二型糖尿病治 療,可以達到較佳的早期控制,並且可能可以 逆轉第二型糖尿病最根本的致病原因。

 2012年Dr. Sun發表的整合分析中,從45個 GLP-1 類臨床試驗的資料顯示並不會增加心血 管風險 。
單獨使用 DPP-4 抑制劑不會發生低血 糖,對體重也沒有影響。
2012年Dr. Monami 針對DPP-4抑制劑與血脂的整合分析發現,總膽固醇指數的顯著下降 ,可能有助於心血管 危險的減少 。
這些藥物都有心血管疾病危險性 評估的縱向性研究 ,如 TECOS 研究 (Sitagliptin, NCT00790205) 、
SAVOR-TIMI 研究 (Saxagliptin, NCT01107886) 和 EXSCEL 研究 (Exenatide, NCT01144338) 等 。雖然這些大型的心血管疾病 安全性研究都還在進行中 ,但是近期小型的研 究顯示DPP-4與GLP-1類可能能夠改善一些心 血管疾病的監測指標(surrogate markers),然而 定論性的證據仍須等大型研究結論。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為全球重要的慢性疾病之 一,全球盛行率約8.3%,世界衛生組織依盛行率 (prevalence)的高 低,將糖尿病分為
低盛行(< 3 %)、(2012,IDF 資料非洲最低也有4.3%)
中盛行(3 ~10 %)(亞洲,東南亞,印度,澳洲約8%)
                             (歐洲6%)
高盛行(11 ~ 20 %)(美國,南美,中東約10%)
極高盛行(> 20 %)等四類
來描述各地區的糖尿病流行狀態,其 中發現全球各地糖尿病的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 趨勢。
根據2012年統計,全世界大約有 3.7億的糖尿病患者,盛行率8.7%!

臺灣的盛行率7%!1998臺灣 25 家大型醫院進行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 97.1 %是屬於第二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盛行率 方面到1999年為止,45歲以上的成人為12.8 %, 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成正比。
此外,1996年 35歲以下的糖尿病增加速度亦是1992年的2.8倍 (P =0.006),由上述文獻的回顧可知,臺灣的第 二型糖尿病是具有較高的盛行率!

糖尿病腎病變常在糖尿病發後10至20年開 始有臨床表徵,早期糖尿病腎病變的表現是micro-albuminuria微白蛋白尿;而且隨著病程的進展有20%~75%會 發展成末期腎病變(ESRD:end-stage-renal- disease)。
 亞 洲 第 二 型 糖 尿 病 患 平 均39.8%出現微白蛋白 尿的情形,而西方國家則有17% ~ 21%,
臺灣 的盛行率高於亞洲與西方國家的平均值!
2004年血液透析盛行率在臺灣為每百萬人 口有1,706人,居世界之冠;其中有25.7%的洗腎 患者有糖尿病。而導致ESRD的主要成因為糖尿 病,其比例由1990年的25.4%上升至2004年的 39.5%,居於所有成因的第一位;相對的,糖尿 病對於ESRD的影響力在短短的15年內增強了1.6 倍應歸咎於第二型糖尿病的高盛行率。
由 上述文獻的回顧可知,糖尿病腎病變在臺灣是 相對普遍的。
血糖的控制
目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藥物,單 一藥物治療平均約可降低1%的糖化血紅素;
除了 metformin 降低糖化血紅素效果比較優 ( 比其他 口服藥約低 0.4%),其他每一種口服降血糖藥的 治療效果並無顯著差異 。
在所有口服降血糖藥 物中,metformin 同時還有減輕體重及保護心臟 血管的優點,加上不會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 故glucophage時常被建議第一線使用於第二型 糖尿病患者的治療。
然而metformin並非沒有 缺點。首先,約9.6%的患者在服用metformin 時有嚴重腹瀉的問題;其次,腎功能不全的 患者服用metformin,會增加乳酸中毒 (lactic acidosis) 的 風 險 。
Sulfonylurea 以 及 meglitinide 等胰島素分泌促進劑 (insulin secretagogue) 類 型的口服降血糖藥,會引起低血糖及體重增加 是其缺點。
Glitazone(TZD)類藥物雖不會造成低血 糖,對於腎臟機能也有保護效果,卻可能引起 體重增加、心臟機能衰竭及骨質密度減少。
 DPP-4抑制劑比較不會有腹瀉的副作用、比較 不會造成低血糖的危險,也比較不會引起體 重增加,
適用於不能耐受或對metformin,sulfonylurea/meglitinide,glitazone 使用有禁忌症的體重過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DPP-4可作為單獨使用的第一線的口服降血糖藥物 。
在已經服用最大容忍劑量(每日4粒)的metformin的 T2M患者,血糖仍無法控制在理想範 圍時:
可加任一類口服降血糖藥物均可再 降低1%左右之糖化血紅素。
口服DPP-4抑制劑作,大約會再減少0.8% 的糖化血 紅素。
Sulfonylurea價格便宜,但是會引起低血糖及體重增加。口服 DPP-4 抑 制劑與 TZD比較,價格相仿,但所導致的副作用較低 。
長效型 exenatide 及 liraglutide 大約可以降低糖化血紅素 1.5% , 較 sitagliptine 或 rosiglitazone 好, 甚 至 也比 insulin glargine 為佳 ,在已經使用兩種口 服降血糖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成 本效益分析上較 insulin glargine 為佳,但與 NPH 比較則可能較差,原因是NPH的價格相對便 宜許多。實際使用上,雖然和sulfonylurea等口 服藥物相比,長效型exenatide及liraglutide降低 糖化血紅素的能力類似,卻比較不會引起低血 糖。 此 外, 長 效 型 exenatide 以 及 liraglutide, 不 論有無引起腸胃道的副作用,均可達到降低體 重的效果;但是這類藥物最大的缺點也在於會 引起噁心感等腸胃道副作用。
無論是 DPP-4 抑 制劑或 GLP-1 類似物,對於心臟血管疾病相關 的危險因子都有好處。例如:血壓降低、低密 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降低、高密度膽固醇增加 等。靜脈注射 GLP-1 則已經有研究顯示會改善 急性心肌缺氧、慢性心臟衰竭以及心肌梗塞後的心臟功能 。

血糖控制與acarbose
在臺灣,糖尿病為腎病變與ESRD之最常見 的致病單一因子,其起因於第二型糖尿病極高 盛行率及糖尿病患者存活的延長。所以不論是 否有慢性腎衰竭的狀況,如何透過良好血糖控 制來預防微白蛋白尿的發生與惡化,成為糖尿 病併發症防治的重要課題。
但在降低糖尿病併發症時不存在特定血糖閾值,故糖尿病治療的目標應該在安 全的前提下將血糖降低到越近正常,其指標有 三個: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
目 前有諸多證據顯示,高餐後血糖在第二型糖尿病 患內皮細胞機能失調(endothelial dysfunction)及 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上,皆扮演著關鍵性的角 色。故要獲得最佳的血糖控制,空腹和餐後血 糖的治療皆無法偏廢。
因此,2007國際糖尿病 聯盟於治療準則中更指出,在任何糖化血色素 水準下,都應該同時啟動空腹和餐後血糖的治 療。
目前臺灣用來治療餐後高血糖的藥物有胰 島素、超短效胰島素分泌劑及OADs的acarbose!